Nature:新突破!原位电镜研究冰的形核生长!
降雪现象中最普遍的晶体生长现象是水分子在灰尘、矿物质等表面凝聚生长。这种气固、液固相变的物理/化学过程被视为经典相变理论的原型模板。地球上最常见、最重要的晶体之一是冰,其中六角冰和立方冰是可能存在于地球环境下的两种晶相。六角冰广泛存在于自然界和人们日常生活中,而立方冰的存在与否则长期以来具有争议。以往曾观察到罕见的28°日晕,被认为是云层中存在立方冰的迹象;此外,诺奖得主Linus Pauling在关于剩余熵理论的讨论中也预言了立方冰的存在。然而,在实验室中,传统的衍射手段难以将立方冰与堆垛无序冰区分开来,因为生长过程常伴随缺陷,人们始终难以给出水结晶可以形成立方冰的直观证据。
近日,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北京凝聚态物理国家研究中心白雪冬研究员、王立芬副研究员团队在Nature上发表了题为“Tracking cubic ice at molecular resolution”的研究成果。
概述
研究团队通过发展原位冷冻气相沉积透射电镜技术,并结合原子分辨像差校正电镜技术和低剂量电子束成像技术。成功实现了在分子尺度上观测冰的形核生长过程。他们发现纯相单晶立方冰在低温衬底表面优先形核生长而独立于六角冰。此外,还展示了立方冰晶中存在两种不同的缺陷结构。通过这些直观的实验证据,澄清了水结晶能否形成纯相单晶立方冰的争议,并确认了低温气相沉积过程中单晶立方冰的形成过程。
图文导读
研究人员观察到在不同亲水性的非晶碳膜、氮化硼以及石墨烯等不同衬底上均存在单晶立方冰(详见图2),在这些单晶立方冰的生长过程中未发生向六角冰的转变,其表现出了显著的结构稳定性。据整体电子衍射数据分析,研究人员认为异质界面的优选选择可能是影响立方冰形成的关键因素。对此结果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此外,研究人员还进一步增加了电子束剂量,以观察立方冰缺陷在电子束辐照下的动态行为。原位高分辨率图像显示,第二类缺陷在电子束的激发下逐渐朝着第一类缺陷演变,构型也逐渐扭曲。分子动力学模拟结果也进一步证实了这一缺陷结构动力学演变路径。这些发现对于深入探究立方冰缺陷形成和演化机制具有重要意义。
小结
综上所述,该研究团队通过原位电镜技术,在分子尺度上深入研究了冰的形核生长微观过程。他们发现了立方冰在低温界面上的优先形核现象,并证实了水结晶可以形成单晶立方冰。此外,研究人员还揭示了立方冰中的两种缺陷构型,并利用电子束的激发效应探究了立方冰缺陷的结构动力学。这项研究展示了透射电镜技术在将冰的实验研究深入到分子水平方面的巨大潜力,未来有望拓展至其他氢键晶体的研究领域。
往期推荐
扫码关注我们
科学指南针一测试万事屋
干货丨资讯丨教程丨视频
课件丨文献下载丨测试服务
点个再看,今年一作IF轻松>10